钛市场迎来了真正的“阳春三月”
3月,
钛市场迎来了真正的“阳春三月”:钛矿、钛白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态势,海绵钛价格迎来自2012年之后的最大单次涨幅。整个3月份,人们不断听到市场回暖的各种消息。在经历了近5年的低谷后,钛业人终于缓过了一口气。在企业压力得到缓解后,下一步的工作似乎应该是如何将好态势长期维持下去。在回顾2011~2012年的市场变化时,我们常常提到炒作,暴涨暴跌,产能肆意扩张等词语。若将目前钛市场的形势与其相比较,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相同与不同。相同的部分有,价格快速上涨,社会游资介入等;不同的是,现阶段还未出现关停产能大规模复苏以及扩建等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,若要让好景气持续下去,我们需要避免曾经犯过的错误。
2016年,钛白粉行业由于出口激增(需求向上)、环保限产(供应向下)等因素,涨价的源动力来自于需求支撑,全年涨幅高达63%。而海绵钛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原料成本上升,而非需求面改善,而海绵钛全年18%的涨幅,并不能完全消化掉钛矿原料156%的涨幅,可以说去年我国至少一半的海绵
钛企业是在亏损生产。从经济规律上来看,没有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可以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持续运行。2017年春节之后,海绵钛价格进入发力期,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从5.4万元/吨上升至6.8万元/吨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此高的涨幅是否依然是原料成本推动造成的?关于价格,虽然几种产品价格都出现上涨,但其原因及程度各不相同。钛渣、海绵钛等产品主要是受成本推动,且前段时间一直处于微利甚至微亏的状态,从涨幅来看只是抵消了成本上涨部分,整体相对合理。而钛矿、钛白粉价格上涨频繁,且出现了中间商囤货、社会游资介入推高价格的情形。可以说,钛矿、钛白粉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泡沫化的风险。
3月钛渣价格涨幅明显。其中,氯化渣价格环比上涨600~800元/吨,酸渣价格环比上涨约1000元/吨。以氯化渣为例,目前国内氯化渣的主要买家是四氯化钛、海绵钛企业,而3月份国内四氯化钛、海绵钛对氯化渣的需求相对稳定,没有出现明显波动,因而氯化渣的涨价并不是因为供应紧缺。但在春节之后,部分钛矿价格上涨了300元/吨甚至更高,导致氯化渣成本涨幅超过600元/吨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推动钛渣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价格推动而非需求拉动。从目前态势来看,短期内钛矿价格依然处于上行通道,未来钛渣价格也将继续上调。3月四氯化钛价格环比上涨约450元/吨。其中,北方地区部分企业受环保检查影响而减产、停产,导致四氯化钛价格有所上升。而在本月中旬,海绵钛迎来近4年单次最大涨幅,涨幅为7000~8000元/吨。而钛材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回暖,钛材企业为获得订单无法通过涨价将成本向下传导。因此,未来钛材企业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高价位的海绵钛。在此之前,海绵钛价格或将平稳一段时间。
四氯化
钛与镁锭是生产海绵钛的主要原料,从瑞道掌握的数据来看,春节前国内四氯化钛价格约为5200元/吨,目前几近7000元/吨;春节前镁锭价格约为13500元/吨,目前约15000元/吨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这两种原料导致海绵钛的成本上升了约9000元/吨;同期海绵钛价格上涨了约1.4万元/吨。考虑到春节前部分海绵钛企业处于小幅亏损的状态,在当前的价格下,海绵钛企业只是进入了小幅盈利的状态。实际上,不仅仅是海绵钛企业,春节后钛白粉市场虽然看似风光,但除去少量自己拥有原料来源的企业外,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被钛矿原料吞噬的所剩无几。实际上,在2016年钛矿价格翻番的基础上,今年春节至今钛矿价格增幅依然维持在34%的高位。除钛矿企业实现大丰收外,多数下游企业只是扮演打工仔的角色。虽然利润被吞噬,但与钛材生产企业相比,海绵钛、钛白粉企业依然称得上奔入“小康”。由于下游需求没有明显改善,钛材企业害怕贸然提价会导致客户流失,只得独自承担绝大部分的成本上涨压力。而这也使得
钛材企业在大行业“回暖”时受伤最重。在当前形势下,要求海绵钛企业降低价格已经不现实,唯有想办法转化成本压力。但为何上游产品价格会有如此“不讲理”的上涨呢。笔者认为,这主要是阶段性市场风险如投机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。